三生白骨禪-不凈觀修法

(南懷瑾先生講述 李默然記輯)

 

公案三生白骨禪

古往今來,多少世間人夢寐以求出世間的妙法。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論男女老幼,正如古人所說:"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實在一點不假。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雖然人人都知道大道原本平凡,平常心即是道,但卻因揀擇無難中的難處,迷惑了多少人群,千山萬水,跋涉種種艱難辛苦而求道求法,結果還是零落歸山丘,依然白骨揚塵,虛誑終生。自西元一九七七年初開始,到西元一九七九年底,懷師再度閉關,三年期滿。於出關前夕,因某法師的至誠啟請法要,師即一笑提筆,寫了明代詩人唐寅的一句詩:"公案三生白骨禪"作為答案。看了讓人一頭霧水,更為茫然。可惜讀書不多,為了追蹤根源,查出唐伯虎的這首全律,原是: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遊絲易惹牽。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杜曲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老后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在唐伯虎這首詩里,當然找不出佛法與道妙。只是看到文人的錦心繡口,妙筆生花的文字遊戲而已。然而文字般若,亦非容易。雖然說詩文只是雕蟲小技,但要仔細推敲,以積學太淺來說,也頗費一番精神。唐伯虎為什麼說到"灞陵芳草"?為什麼說到"衲衣持缽"?又要碰上追蹤典故的麻煩了。至於"前程兩袖黃金淚",還可推測而知他受寧王宸濠迫害的歷史掌故。但"公案三生白骨禪",與他又有何干?為了"衲衣持缽",又想到要修道成道而必須出家為頭陀云云。再念及蘇東坡答道元佛印禪師的詩:瘦骨難支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談了蘇詩,仍然不得著落,為了"乞食歌姬院"的故事,還須追尋李唐後主時代韓熙載政治逃難的掌故,愈來愈麻煩。先不說佛法道妙,只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角度來講,還不如乾脆請教懷師,接受一番教訓比較省力。結果師說:用心在尋章摘句以求道妙,總是多餘,不如用志不分,勤求佛法為是!雖蒙慈悲解說這兩首詩的內涵,仍然諄諄告誡不可從文字上求。於是蒙師再為說"禪秘要法"不凈觀、白骨觀等,貫通三乘修法的奧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師設三問:讀大小乘經律的記載,當世尊住世,所謂正法時期,何以出家眾的僧尼,及在家修士,大多數能立地證果,甚之悟道。所以者何?

讀東漢以後的佛教史料,包括《高僧傳》初集,《比丘尼傳》等。當佛經三藏教法,尚未普遍傳人時,中國初期出家眾的僧尼及一般修學者,由禪觀修持而得證果,頗不乏人。自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教義以後,再加達摩大師東來傳授禪宗心印,直至初唐,單傳一脈而至六祖,禪道普行。又有玄獎大師譯出大小乘經藏,十宗昌盛。從此以後,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甚之,每下愈況,愈來愈差,乃至統統流於口頭禪,皮相佛,所以者何?由持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觀心參禪,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轉入丹道,如宋釋(薛)道光改學丹道南宗。無論禪凈律密,各宗各派,紛紛離情絕俗,號稱專修者多如過江之鯽,而確得悟真證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經此三問,尋思至再,猶始終不得要領。師云:無他。正以好高騖遠,足跟自不點地,不從平常心入道而已。且師常言:"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列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如此而已。師復云:當以經律中世尊初傳法藏,從四念處入門以至三十七菩提道品。尋繹鳩摩羅什法師所傳譯之"禪秘要法"中所蘊藏"不凈觀"、"白骨觀"的秘密,貫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誠制心而修證之,足以盡大小乘密藏的道妙。何須心外求法,向外馳驅。講到"不凈觀"與"白骨觀"等的基本佛法,固皆人人盡知,而人人未以為然,更啟疑竇,因進而請師再為慈悲開示。師即默然良久,囑取"禪秘要法"原譯,詳為開示如次:實修禪觀的證驗公案時間:世尊住世時期。所在地點: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會聖眾: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與五百聲聞羅漢,及千二百五十常隨眾等。主請修法者:王舍城中一位比丘,摩訶迦絺羅難陀。性格:生來聰明多智,博通印度傳統文化的宗教哲學、婆羅門教理。諸如四毗陀論、違世羈經、道術方書、天文與陰陽術數等學,並及一切世間技藝,無所不能。但出家以來,經歷多年,於佛法味,獨不得嘗。正當世尊入深密禪定,默然不語時,迦絺羅難陀前來請示修法。見佛人定,便轉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面前,請求說法。舍利弗於是為他解釋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的義理,反覆分析四諦的精闢道理。他聽了七遍,始終不悟,總是無法生起正信。跟著又轉而請教五百聖眾的得道羅漢。他們又同樣的為迦絺羅難陀反覆解說四聖諦法門七遍。仍然不悟。恰好世尊出定。因此,他又迴轉身來,請求世尊開示法要。世尊又為他重演四諦法門,反覆深入地講了七遍,結果還是無動於衷。此時在旁邊隨緣聽講的五百天子,如法聽習,因而得入初果須陀洹的道果,讚歎備至,以天華供養,作為報謝。惹得迦絺羅難陀心懷慚愧,默默無言,全身投地,再度拜倒佛前以求懺悔,痛哭悲涕不已。引得旁邊站立的阿難尊者,深為感傷,挺身而出,叉手禮佛,進而問道:迦絺羅比丘,聰明多智,又多才多藝,何以如此至誠求佛修法,反而不得要領,不能證得法要?世尊聽了阿難所問,莞爾微笑,口出五色樣光,繞佛七匝,再從頂門還入。然後說出迦絺羅難陀的三生公案:往昔久遠劫來,當燃燈佛(也正是為釋迎文佛印證授記的古佛。事迹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自說因緣。)——出世的時代,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正因為他自持聰明多智,既驕傲,又我慢——見多識廣,多思多慮,懷疑不定。因此,自以為是,放逸不羈,不肯腳踏實地,專一勤修——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法。因為聰明多智、驕慢、放逸的重大結習,累積成為果報,身壞命終,反而墮於黑暗無明地獄。經過長劫,從黑暗地獄出,轉生於極其傲慢狂妄的龍、象之類,達一千生之久。但他在此旁生中,五百生中,常作龍王,五百生中,常作象王——凡具驕暴之氣的各類王者,大多有此難消結習。千生之難滿,因宿習曾根種性的恢復,便舍此畜生道身,又轉生為人,出家持戒。因此功德,復得生為天人。享盡天福命終,再來人間。他因秉受有多劫以前的聰明多智,以及讀誦鑽研三藏經文的種性,所以今生值佛教化,樂於研究。但因多生放逸不羈的結習,心多散亂,不能誠信,不肯腳踏實地,勤修四念處法,所以今生仍然不能覺悟。迦絺羅難陀跟著阿難尊者,聽佛說到這裡,立刻就從地上起立,長跪佛前,請求世尊教導他如何專心繫念一緣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尊便對阿難與迦絺羅難陀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難得你今天來問我,如何才能滅除心中亂想的心賊。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對治煩惱的法葯,同時也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的甘露正法。現在我將普為人天開講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但願你好好諦觀心法,不要再散亂、放逸。正當世尊說到此處,當時在場的五十位大比丘,同時請託阿難尊者轉求世尊,准許隨學如何能不放逸的修法。世尊便說:我現在不但為迦絺羅難陀以及與會等大眾,說此法要,同時也為將來那些懈怠放逸的修行人,說此專一繫念法門。並且轉對迦絺羅難陀說:你這次聽受我法,慎莫忘失。從現在開始,應老老實實專修出世的沙門法。初修專一繫念法所謂專修出世的沙門法,應當獨居靜處,鋪好尼師壇(即坐具),整齊衣服,或披服袈裟,端身正坐,左手放在右手上,兩大拇指舒適相拄。閉目,舌抵上齶,攝心凝神,使自安住,不至散亂。【此處所用手印,亦可同禪定三昧正印,右手放在左手上,兩大拇指舒適相拄——七支跏跌坐法。此法隨處可見,不另詳說。】【安坐澄心以後,應當觀察默念:"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咸歸於死。"世間無常,必歸死寂的死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後意念返視,繫念在左腳大拇指上,諦觀左腳的大拇指前半節,如死後初起潰爛,生了膿胞那樣地去想象。

專念諦觀左腳大拇指的膿胞潰爛,化成膿水,露出了非常白凈的骨頭,放著白色的光芒。

返觀意想中,既見白骨、白光以後,再依次使整個大拇指的肉,分裂開來,見到大拇指節的全節白骨,綻放白光。世尊說到這裡,便對迦絺羅難陀說:如此觀想,便是專一繫念的法門,你去好自修為。迦絺羅難陀聽佛如此說法,非常歡喜,便去依教奉行。他依佛所教,不敢妄作聰明,再自散亂。先從左腳大拇指作白骨白光的觀想。觀想成就之後,再觀第二個腳指,也成就了白骨白光想象。再現第三腳指,到了第三腳指的白骨白光觀想成就之後,心量逐漸擴大,就可同時觀起五個腳指的白骨白光,一時俱現。左腳觀成,再觀右腳,也是同樣如此,然後就把心念定止在這五節白骨上,使得心念不再亂跑。如果雜思亂想又起伏波動的話,就再攝心凝神,再歸到當初觀想大拇指前半節的境相,一步一步重新觀想。只要大拇指前半節的觀想成就了,全身自然柔軟溫暖,從心胸部位以下,會有暖熱的感覺,到了此時,有此象徵,就可達到繫心住的境界了。【這也就是通說小止觀得初住止境。】白骨觀想法專一繫念,達到繫心不亂,安然而住的境界,就要再進一步起心觀想,使足趺(腳背)的肉,向兩邊劈開來,意境上呈現腳背的這五根骨頭,猶如珂雪般的自凈,了了分明。這步觀想成就之後,再觀想踝骨的肉質向兩邊劈開,又見踝骨,皎然白凈。再次,便觀脛骨的肉褫落,露見皎然白凈的脛骨。(附圖)漸次向上觀想,膝骨,髖骨以至於到達兩肋的脅骨,然後再轉過來觀想脊骨,肩骨。然後再從肩向下觀到肘骨,腕骨,手掌骨,手指骨。而至頸部以下的白骨,歷歷分明,皎然呈現,在意境中的想相,如實映現。化朽腐為神奇的不凈觀自頭部以下的白骨觀想之後,接著猶如拿現代解剖的學識,復為詳說不凈觀的次第。

 

觀想頭皮,頭皮觀想出來了,再觀想薄皮、膜層、腦髓、脂肪等。

在觀想到頭腦部分脂肪以後,跟著便循序而下再觀想咽喉、肺腑、心、肺、肝、大腸、小腸、脾、腎、生臟、熟臟。【生臟,照傳統中國醫學看法,大致相當於五臟:心、肝、脾、肺、腎。熟臟,則大約相當於六腑:三焦、大腸、小腸、膽、胃、膀胱。如果我們用現代觀念為生臟、熟臟下注解的話,那麼生臟大約包括了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熟臟則大約包括了排泄系統和消化系統,甚至,具含荷爾蒙等系統。例如其他佛經說到孕婦懷胎,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都是東方古代醫藥上的簡略觀念。時代不同,知識不同,既不必引古薄今,也不必以今非古。】

 

 

生臟中有四十戶蟲,每戶統有八十億小蟲,每一蟲都從諸脈中孵乳產生。約有三億,它們的嘴都銜著生臟。每一個蟲,都有四十九個頭,它的頭后極細,猶細針鋒。這些蟲,有二十戶是火蟲,從火精而生。二十戶是風蟲。從風氣生起。這些蟲,出入諸脈道;悠遊往返。火蟲動風,風蟲動火。互相呼吸以熟養生臟,上下往複,凡有七返。 這些蟲,都有七隻眼睛,眼中出火。還有七個身子,運動吸火,以熟養生臟。等到生臟長養熟了,各自還入諸脈道中。還有四十戶蟲,戶領三億小蟲,身赤如火。每個蟲有十二頭,每個頭有四張嘴,嘴裡銜著熟臟,爪間流著鮮血。這些蟲,皆可由觀想中而得見之。【道家稱人身有三屍蟲。如云:上蟲居腦中,名彭倨;中蟲居明堂,名彭質。下蟲居腹部,名彭矯。因此,統名為三彭或直名為三屍。這是指人身內外,統是一具寄生蟲的世界。據現代醫學知識,人體皮膚平方寸地方,約有五十億各種細菌存在,維持均衡。假使均衡破壞,可能某種細菌佔優勢,便成皮膚病。又有人認為佛說不凈觀中所說生臟、熟臟中的蟲,很象是指紅血球和自血球新陳代謝的狀態。這也是根據現代醫學知識的觀點,在座的洪文亮醫師,便如此說。" 總之必須注意,佛說此節不凈觀的一段,除骨骼系統以外,將體內腑臟系統,也分作兩類。神經、血管等,統歸入脈道一類。長養生息的細胞活動,便歸入於蟲類。內凈心意,外凈肉身,即是入道之門,其中奧義,須得仔細參詳。】

觀想得生臟、熟髒的蟲類以後,再現想這些蟲,都從咽喉吐出(如吐膿痰狀況)。

然後再現想小腸、肝、肺、脾、腎都流注入於大腸中,如裝、成一個皮袋,一齊從咽喉吐出,吐到前面地上,這一步觀想觀成了,就再現想面前地上尿、尿、臭穢雜處,其中有蚘蟲等互相纏縛。這些蟲的嘴裡,都有不凈的膿血流出,充斥地上。

觀想成就到此地步;由不凈觀轉接已與白骨觀合一,便可觀見自身骨節,節節相拄,猶如凈白雪人。

如果在觀想法中,觀見自身骨節呈黃色或黑色的,便當至誠悔過,反觀自己平常起心動念的種種貪、瞋、痴、慢、疑、悔等罪業心理,至心懺悔,永不再犯。如真懺悔了,可得觀見自身黃或黑的骨上生皮,因至誠懺悔的感應,這一層皮自然剝落,堆積在前面地上。仔細諦觀,漸漸長大如飯碗,如瓮缸,甚至大如海市蜃樓。總之或大、或小,可以隨心所欲觀想而變幻不定。再漸增長觀想,猶如大山一樣。便有許多蟲類爭相唼食。於是皮山中,流出膿血,在膿血中,又有無數細蟲,遊走在膿血之間。然後皮山漸漸爛了壞了,只有少數的蟲類,互相爭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觀想到此地步,有時便可觀見有四大夜叉(注一)從地下冒出,眼中出火,舌如毒蛇,每個都有六個頭,每個頭各有不同的形狀:一個象山,一個象貓,一個象老虎,一個象狼,一個象狗,一個象老鼠。他的手象猿猴,十個指頭的尖端,部有四個頭的毒蛇在活動:一條蛇出水,一條出土,一條出石頭,一條出火。他的左腳象鳩槃荼(注二)的足,右腳象毗舍闍。(注三)的足,形狀醜惡,甚可怖畏。而且每一個又背負著九種死屍,猶如一隊整齊的行列,要走向修觀想者的面前。【每當有這種境界現前,應當即以夢幻觀之,解除畏懼恐怖生死的心理習氣,外境即當應時寂滅,還歸清凈。】世尊對迦絺羅難陀及阿難說:如果修不凈觀者,能到如此地步,便是不凈觀的最初成就。你們應當修習此法,慎莫忘失,好為未來眾生中有志修持者,開演廣說這個三乘聖種的甘露法門。【好一句三乘聖種甘露法門,應當特別注意參詳。】當時正當佛制僧伽結夏安居期間,迦絺羅難陀聽了世尊的教導,便老老實實。依所教示的,一步一步仔細觀想修入。經過九十天的專一修待,絲毫不敢移心別念。到了結夏安居期滿的一天——七月十五日,將放僧假,自由活動,諸多比丘僧們,都來禮謝世尊,要各自迴轉平時居住的地方去了。就在這最後一天的半夜裡,迦絺羅難陀便循序地修得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道業成果,完全具足。因此,心大歡喜,特來頂禮佛足,對世尊說:我在今天,因用正思惟修持,而得正受三昧,從此生緣已盡,再也不受後有的纏縛了。由此正信能夠老老實實如法修持,方得道的真諦,必定得成清凈梵行而無疑義。這個白骨觀和不凈觀的法門,真如大甘露的法器一樣,能夠得到受用的,便可嘗到無上甘露的法食。唯願世尊重為廣說,普利群生。世尊便對迦絺羅難陀說:你現在果真得到這個法門的實利了,你可以隨意作出十八種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迦絺羅難陀奉命,立即踴身住立虛空中,作隨意自在的十八般變化脅出水,② 右脅出火,③左脅出水,④左脅出火,⑤身上出火,身下出水,⑥身下出火,身上出水,⑦身上下出水,⑧身上下出火,⑨履水如地,⑩履地如水,從空中沒而復現地上。從地沒而現空中, 空中行、住、坐、卧,身放煙火,踴沒自由,無所觸著,或出水火遍滿空中,現大身遍滿虛空中,現大身後現小身等,大小自在。當時還未散去的諸多比丘僧們,親自看到迦絺羅難陀本是一個我慢心多的人,一旦回心調伏驕狂,至誠向道,隨順佛所教導,不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向外馳求,但只繫心一處,使得成就阿羅漢果。因此,都隨喜讚嘆不已。其中更有一千五百散亂心多的比丘們,親自見證到此事,也都心生歡喜,再來向佛求取如此修持的次第法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再拿另一個物理現象來作比方,譬如地球,有地心引力的作用——不只地球,每一個星球,它本身都有吸引力,現代人對這點科學常識應該是有的。你看,當一個火箭衝出地心吸引力的勢力範圍時,地球就拿他沒辦法,無法對它發生影響,無法再把它吸回地面。我們修持修白骨觀,雜念為什麼總是空不掉?因為我們生命所帶的業力,就好比地球一樣,始終向內吸,業力脫不掉。解脫業力要有大勇猛力,如火箭一樣,脫出了地心引力的牽絆,達到空的境界,業力才能解脫。隨著修持的程度,生命可由欲界升華至色界,乃至到無色界,而後至於超出了三界。所謂超出三界,不是到一個第四界中去,而是在三界中可以自由往來,不受三界業力的吸力所拘束。

 

白骨觀和果位

但是,由白骨觀空掉了身子,是不是已經解脫了?即使不往生西方,也可以往生東方,或者其他任何一方佛國佛土,是不是能夠超出欲界到色界天?或者由色界天再進到無色界天?或者得個什麼果位,此中道理不是這麼簡單,你功夫即使到達"忘身"了,還是"凡夫禪",那只是功夫。真正要證果位,必須在"八十八結使"上下工夫。然後才可能經由欲界的初果、二果、三果、,至於色界、無色界,斷盡見思惑而得阿羅漢果,不再輪迴於三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白骨觀達到"身空",這其中有個問題。你怎麼做到身空呢?由白骨觀怎麼到達身空呢?只要白骨觀觀成了,自然就可以做到。那麼,誰在觀想?"我"在觀想。你什麼在觀想?我"心"在觀想。萬法唯"心"造,所以能做到。"心"是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我們目前的心理狀況:貪、瞋、痴、慢、疑,這些貪瞋痴慢疑的結使,是情緒化的,也是我們個性上的陰暗面。再加上另外五種觀念思想上的偏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等。所謂"見",用現代話說,也就是思想形態,如見解、觀念等。所謂"思",則屬心理狀態,如心念、習性等。從佛學觀點來看,欲、色、無色三界的心理狀態,在"見""思"這兩方面共有八十八種結使。

學佛修道,走禪定的路子,除了在色身上修忘身的功夫外,最重要的必須在心理的結使上下功夫。果位的差別就在於此。心裡結使解脫到什麼程度,就得到什麼果位,這是一定的。至於三界天人的等次,則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總之,四果和四禪是有差別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面這些解釋,就是希望大家知道,不要以為作白骨觀就可以證得果位了。到達某個果位的"功夫"固然要從"身"上了;但是真正證得道果,還必須配合"心意識"的結使上了。身心齊了,才是佛法真正修持之路。單從任何一方面了,都無法圓滿道果。

現在這個前提交代了,再看下面的"膨脹膿血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化朽腐為神奇

這第四觀膨脹膿血不凈想的修法,我想大家文字都看得懂了。在定中從"左腳大指"開始,不是觀骨頭,而是觀我們的肉體,從左腿開始,到右腿,然後到全身,觀想自己全身浮腫,然後慢慢潰爛。我們人死了,屍體擺在那裡,也都是這樣,先浮腫,然後從內部開始潰爛,隨後肌肉就青一塊,紫一塊地變色。接著,惡臭難聞的膿汁污血就流了出來。

這不是浮光掠影似的,隨便想一下就算了。要凝下心來,把自己真當成死掉了,屍體爛了,臭得不得了。觀得好的話,自己真會聞到自己的臭味。這就是所謂的"一切唯心造"。全身又臭又爛的境相出於之後,自然覺得這個身體沒有留戀之處。

"想一成已,復更想二。想二成已,復更想三。想三成已,復更想四……"想了自己之後,再想別人。或者假想自己已死未死的親人,有這麼一天也化成一灘膿血,又臭又爛又臟,比陰溝廁所里的味道都還難受。然後再想象其他的人,乃至於想整個房間,四圍上下,再擴而至於所有天下人的身子都是如此。這不是理念上的思想,硬要觀想成功,境界現前。真正修持到這一步,注意經文上一句活"念我此身,甚可患厭。眾多不凈,彌滿一切"。平常我們對佛經里的這類理論,差不多是聽過了。但是光懂理論沒有用,現在要在自己身上,"以身求證",認清楚硬是這麼一回事。"諦觀是已,畏生死患。"觀想到這個地步之後,就"畏生死患",才真正的怕生死。你說現在大家怕不怕生死?我們並不是怕"生死",一般人只是怕"死"。為什麼怕死呢?老實講,是對身體的一種痴戀,以及對自己現有的一切的一種執著。我們平常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怎麼也捨不得讓它死了、壞了、爛了、臭了。所以,我們普通的人,並不是怕生死。而是怕這個"色身"死了,一切都把捉不住了,如果這一步觀想成功,就會真正怕"生死"。即使死後再來投胎變年輕,變漂亮,到頭來也還是這樣一堆爛肉。因此對"生"也不希求,也是害怕。到了這一步,"道心"才真正堅定起來了。如經典所說"其心堅固,深信因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這個時候,"出定入定,恆見不凈。"不論打坐,或者下坐的時候,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灘流著膿血的爛肉。於是"欲求厭離,捨棄此身"。很想把自己這個肉體丟掉不要。這時候,你會減肥變瘦了。功夫到了的人,會自然瘦下去,不要害怕,不是病態。

同時也會脫皮,"作此想時,自見己身舉體皮肉如秋葉落。這不單單是觀想中的境界,工夫到某一階段,自然會脫皮,脫了以後,會變得更白、更潤、更漂亮。

在這一步觀想中,不但脫皮,連肉都一層一層剝落下,"見肉墮地,在前地已,即大動心,心生驚怖,身心震掉,不能自寧。"我們現在光看文字,覺得這沒什麼可怕的。但觀想中,這個境界現前時,硬是看著自己的身子連皮帶肉,一層一層往下掉,沒有不害怕的。就好象我們平常人打坐,都想求個"空",但是一旦身心空了,差不多的人都會嚇一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驚恐的心理,"身氣熱惱,如熱病人為渴所逼"。身子燥熱,好象發燒似的,口也發乾。乃至下了坐,還是這樣,"如人夏日行於曠野,渴乏無水,身體疲極。"如果這時候正好是冬天的話,你也會覺得好象走在烈日當空的曠野中,穿不住厚衣服,身子很熱,同時覺得四肢無力,很疲勞。這不是病態,也不是因為坐中受到了驚怖,而有了後遺症。實際上,這是心理、生理都起變化的原因。是必然經過的境界,不要害怕。當然可以喝水、喝茶,沒有關係。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候不想吃東西,看到一切東西都很臟,難以下咽,此想成已,乃至食時,見所食物,如膨死屍。見所飲漿,猶如膿血。"這裡有一個難關,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個經驗,"此想成已,極大厭身。觀於身內,及子身外,求凈不得。"你真修到這一步,會非常討厭這個肉體。而且發現里裡外外沒有一點乾淨的地方。這不是理念上的事,硬是功夫到了的實際感受。"佛告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莫使棄身,唐無所得。"往往修到這個地步,會不想要這個身體,也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在觀念上,認為我已經證到空了,身體本來就是空的,不想活了,沒有意思,很想自殺算了。那就糟了。假使在這個時候想辦法,把自己生命結束了,那你就"唐無所得",白修行一場,了無所得,不但談不上證果,而且又墮人輪迴,同時招致更慘的果報。所以,佛再三吩咐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趕快調換一個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易觀法者,當於遠處臭穢之外,作一凈物,教其繫心,想一凈物。在視線範圍之內的遠方,或者觀想金身的佛像,或者觀想美崙美矣的極樂世界。如果觀想佛像,譬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像,最好把這個佛像想成中空的琉璃體,透明光亮,佛像觀成之後,隨著外境的莊嚴清凈,再打入內境界,轉化自己的身心。最後,就如實證到阿彌陀佛所講的凈土境界。把這個婆娑世界的不凈——身、心、物等種種不凈,轉成極樂世界的凈土——心凈,佛土亦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實說,這個"易觀"由不凈想變成凈土,就是念佛法門的基礎。這樣把凈土的境界,隨時觀想起來,就是修持。大家沒有研究凈土的觀無量壽經,一般人念阿彌陀經,木魚一敲,就念過去了,經中所說的那些境界,沒有放在心裡,當然更不會用心去想。殊不知,這個"想"成功,就是觀想的大秘法,就能夠"凈土現前" 。這個時候,身上不會再發熱、也不會再厭惡自己的身體、生命。這個時候不但"心念"清凈,"身體"也清凈。那麼,身體上有病的,病也好了。隨著前面觀想膿血的階段,都化掉了。各種病都痊癒了,人也變了,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我們現在都知道,這一觀里有兩大步驟:先從生命的實際狀況觀起,不凈想的功夫做到了;趕快轉換方法,變成凈想——也就是凈土的觀法。那麼,到了這一步,你悟了道沒有!下面就是有關禪觀——見地方面的東西——"當知此想,從顛倒起。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這就是後世禪宗所謂"參"的功夫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骨觀和禪

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做不凈想的功夫,使身體硬是呈現出這種爛臭的樣子,只要心念專一,"不凈觀"就會現前,因為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再一轉念,要作凈想時,對自己馬上又反映出菩薩的神態,身心立刻又有一種變化。此中道理好似禪宗公案里,一位屠夫的悟道偈"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這是屠兒悟道的偈子,普通人只當作文學作品看。至於悟個什麼道,這裡面就大有機關,很難懂了。或許有人會說現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漸修"的方法,而那首偈子是"頓悟"后的見地。兩者似乎不必扯在一起。其實漸修與頓悟一點都不衝突。你把這兩種觀想功夫作成功了,由不凈觀變成凈觀,然後就要參了——"凈"與"不凈"不隔一條線,都是由我心念而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凈"。

你們研究過這個生命,這個"身"的種子是什麼呢?照現代醫學常識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光從這一點上看,這當然是不凈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凈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污穢不凈的身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一般人並不以為然,通常是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現在因為修持這個"膨脹膿血"的不凈觀,所以"實見此不凈"。通常我們只是理論上知道身體不凈,這是理論,而不是真看到了自己身體上的種種不凈。經過這個觀法的修持,我們身體不凈的本相就會如實呈現心中。

說到這裡,順便講個小說故事,輕鬆輕鬆。故事歸故事,輕鬆歸輕鬆,裡面可有很深的道理喲!唉!不要說你們學佛學不好,你們啊,連小說都不會看。

我們曉得佛經上那位有名的哪吒太子,在封神演義上的記載,他"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而後魂魄飄蕩到他師父太乙真人那裡求救。他師父教他託夢給媽媽,為他建個行宮,塑個金身,使他受些香煙,便好去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就代表他放下了不凈的身見,把這污穢不凈的身體徹徹底底的放下了。"接受香煙,便好去托生天界",就表示修練真精之氣,以超凡人聖。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這時候他需要一個"金身",也就是說,雖然他放下了不凈的身見,但又執一個凈的身見。他還沒參透"凈"與"不凈"不隔一條線。

後來被他父親發現了這座哪吁行宮,恐怕會遭到"妖言惑眾"的罪名,因此叫隨從士兵把哪吁太子的金身打個粉碎,又放火燒了行宮。

哪吒太子的魂魄只得又飄蕩到太乙真人那裡求救。好,這下子,連凈的身見也打破了,於是就得了蓮花化身。他師父著仙童取了荷花,權充面部,又取荷葉以為軀體,再拿荷葉梗作成骨節,然後把他魂魄罩位,往這上面一推。好了,蓮花化生的哪吒太子出來了。這時候他手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好不威風啊!這"風火二輪"就代表了生命的真精(陽)之氣,生生不已的生命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說的故事講過了,讓我們再迴轉來看看"禪秘要法"。下面接著說"雖見不凈,於外見凈,當知此凈及不凈,不可久停。"都是因緣生法,唯心所造,"隨逐諸根,憶想見是。"許多人修持作工夫,到了清凈境界,一心不亂,或者觀想佛像現前,乃至觀想到佛像與我無二無別,以為這就是了。哈!這就是,是什麼?是"隨逐諸根,憶想分別。"啊!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是第六意識專一,所呈現的境界而已,所以說,當知此凈及與不凈,不可久停。

接下來就發揮了一些佛學的理論:"此不凈身,屬諸因緣,緣合則有,緣離則無。爾所見事,亦屬緣想,想成則有,想壞則無。如此想者,從五情出,還入汝心。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此不凈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凡是佛學理論,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所以我們學佛,除了研究教理外,還要真修實證。如果沒有配合實證的功夫,那些佛學的理論,講好聽一點就是"干慧",沒有定水滋養的聰慧;講難聽一點就是瞎吹,抵不住事的。病來抵不住病,生死來抵不住生死。你佛學理論再好,經教再通,都沒得用。 我們可不要因前面剛說了"當知此凈及與不凈,不可久停,隨逐諸根,憶想見是"。這裡又說什麼"想成則有,想壞則無","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既然不凈觀和凈觀,都是因緣生法,經過第六意識的"作意",使心念專一而有的境相;那我們又何必把大好的時間、精力花費在這上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不要以為因緣生法,不可久停,就不好,就不是道。你們大概都聽說過"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吧,我們這個"種子根本皆為不凈"的身子,固然是由"宿世顛倒行"而來,將來成佛作祖,也還是顛倒"想"——這個"想"的功能的發揮。我們前面曾經提過,這個"想"就是觀想法門的訣竅,"想"成功了,到了心一境性,觀想就成就了。

我們那個顛倒雜亂的第六意識,不經過"諸欲因緣,而有此想"的鍛練,不經過不凈觀、凈觀的修持,它就永遠是那麼一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你這個臭皮囊也就只好永遠在生死煩惱中輪迴。經過了專一瑜伽的訓練,使雜亂的第六意識制心一處,這樣就能轉識成智,也就是六祖說的"轉其名,而不轉其實",而後才談得上轉凡成聖,超凡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