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具店生意啟發興趣 90后玩木雕傳承精湛手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怡敏(左2)向學生們講解木雕基本知識。

報道:李詩琴

(新山15日訊)在很多人眼中,木雕是一項傳統手藝,並與「老人家的玩意兒」畫上等號,不願去了解和學習。但26歲的蔡怡敏,不僅學習,也希望讓更多人,包括年輕的「90后」,了解木雕的魅力,把這項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曾到多地開課   臉書推廣打響名氣

 

蔡怡敏14歲時到母親與別人合夥的買賣和翻新舊傢具店內打假期工,一直參與翻新傢具至大學畢業。2年前,因店內收購的木櫥需重新雕刻,怡敏當時也想提高自己的價值,就到馬六甲向一名有生意往來的木雕師學習木雕。

起初,該名木雕師誤以為怡敏是為完成學校作業才學習木雕,但當發現怡敏是為做生意后,態度開始冷淡,怡敏察覺后,就不再向該名木雕師學習。當時,怡敏僅上了3堂課,所幸這足以讓他掌握最基本的雕工,在往後的日子慢慢摸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怡敏來自峇株巴轄,而該間舊傢具店其實在當地已營業10餘年,但一直無法打響名氣,無法吸引當地人走進店內光顧,因此他曾以臉書等更「年輕人」方式推廣。半年前,怡敏靈機一動,索性在店內教木雕,讓前來上課的學生知道這間店的存在,希望慢慢在當地建立知名度。

然而事與願違,怡敏始終無法吸引當地人學習木雕,儘管他一再降低課程費用,但仍然一場活動只有不到4人參與,結果他只辦了6次就停辦了。但在這過程中,怡敏透過臉書的傳播,在家鄉以外的地區小有名氣,開始收到一些咖啡廳、手工教室和市集主辦單位邀請,開設木雕工作坊。

除了新山,怡敏也到居鑾、馬六甲和吉隆坡等地開課。

不過,無法激起家鄉人對木雕的興趣,讓怡敏很無奈。他坦言,峇株巴轄人更喜歡追求「實際」的東西,寧願把錢花在吃喝享樂上,而非培養自己的其它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舊傢具拆除木料   3雕刻刀完成作品

木頭常給人一種破舊的感覺,容易讓人覺得木雕是一種老人家的玩意兒,但怡敏對此不以為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怡敏曾為茨廠街鄉音館雕刻牌匾。

「木頭是有『溫度』的東西,它不像石頭和金屬,它會變化、有紋理;木雕也不是一個已經過時的東西。」

正是因為希望將木雕這項傳統手藝帶給更多年輕人接觸,怡敏開課教學。「反正我會,儘管不完全專業,但我有經驗。」

怡敏說,這半年來,長至60餘歲,幼至11歲,都曾向他學習木雕,且以女生居多,但他認為13歲以上才是適宜的學習木雕年齡;每次上課不超過8名學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怡敏根據書法字雕刻時,儘可能保留原字上的小細節。

刻完后,學生為字體填色,作品即告完成。

他介紹,上課時用的木料是從舊傢具上拆下來的,如此就不用擔心木頭的水分含量高,造成雕刻時容易裂開。另外,他也盡量簡化供學生選擇雕刻的模板字體,讓學生能儘快掌握木雕基礎,同時只需用3把雕刻刀,就能完成一幅作品。

「設計課程前,我曾教導朋友木雕,因此明白初學者常面對什麼問題,我自己也一直在摸索教學方式。對我來說,教課和創作我都喜歡,因為教課也是一種創作。」

學生急喊「救命」,讓怡敏好氣又好笑,但也只能幫忙雕刻。

近日,為配合農曆新年到來,怡敏的雕刻模板在字體之外也增加了兩幅帶有新年氣息的梅花。採訪當日,其中一名女學生選了最難的一幅梅花畫,結果急喊救兵,讓怡敏好氣又好笑的說:「最後你這幅畫都是我在刻。」

木頭「低聲吟唱」   雕刻讓人內心平靜

對怡敏而言,木雕吸引他的其中一個地方是雕刻時,他會感到內心非常平靜。當他專註於眼前的雕刻時,他會忘記周圍正發生的事情。完成一幅作品后,則會為他帶來滿足感。

「另外,雕刻的聲音脆脆的,很『療愈』。」語畢,怡敏邀記者一起聆聽那種「脆脆」的聲音。每當雕刻刀劃過木頭時,會傳來像吃零食或餅乾的聲音,但更低沉,那是木頭的低聲吟唱,聽了確實讓人覺得心情舒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怡敏偶爾也承接製作大型牌匾訂單。

除了教課,怡敏目前偶爾也承接一些雕刻牌匾和印章的訂單。除了按照別人的書法字製作牌匾,怡敏也開始結合繪畫和雕刻進行創作,他也嘗試將朋友的漂亮字體刻在木頭上,但這些目前只贈送給好友。接下來,怡敏將以這些為基礎,開設書法字雕刻和微型雕刻工作坊。

怡敏以另一種方式保留朋友的漂亮字體。

「偶爾上過課的學生問我有沒有開系列課程,但畢竟詢問人數不多,且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包括若教導雕刻牌匾,得使用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