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恐龍的意義是什麼?

無機物的歷史過於枯燥,一成不變的土壤與冥頑不化的沙礫,歷經億年不願意發生一點點改變,讓非地質學專業的人望而卻步。但生命的進化一旦擴大到了以百萬年為衡量標尺,將淋漓盡致的譜寫出了千變萬化的傳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恐龍全家福

從邏輯上看:

我們人類研究的所有古生物,曾一直陪伴著我們人類的祖先。也許祖先和它們素未謀面,但是在某個時間點上,它們曾與我們的祖先共同存於當時的地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人類準備食物

天空上鳥,地上的草,路邊的樹,家裡養的狗、貓和花,我們餐桌上的各種食物,這些與我們共存於同一時間的生物,在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幾億年前也有它們的祖先。

它們的祖先也有著各種各樣已經滅絕的近親或者遠親。

我們研究人類的起源,也會去了解傍人、西瓦古猿、阿喀琉斯基猴等與我們人類祖先或近或遠的動物。

同樣我們研究鳥類的起源,也就會去研究暴龍、梁龍、三角龍、甲龍這些與鳥類祖先同屬於恐龍的動物。

板足鱟與蛛形綱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我們研究板足鱟是否可以了解蛛形綱的祖先在水裡大概是什麼樣子呢?雖然板足鱟這個類群內部也十分衍化了。

三葉蟲和奇蝦已經滅絕了,但是它們與昆蟲同屬於節肢動物,我們身邊煩人的蚊子,在5億年前擁有生活在水中的甲殼類祖先,也許曾與三葉蟲生活在一起,研究寒武紀時期的奇蝦、三葉蟲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節肢動物,也能讓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昆蟲、吃的螃蟹、小龍蝦的祖先,在當時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無頜的脊椎動物祖先也曾見過它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的古生物與現生生物的祖先在當時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係,研究古生物也相當於在研究現生生物在當時的祖先,有助於我們了解現生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從幾億年前走到今天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遼寧義縣中德古生物博物館

每一個人身後都站著幾千個輪迴,同樣每一個生物個體背後,都是它們幾億年幾十億年中成千上萬的祖先,難道你不想了解它們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嗎?

你所看到的生命世界,背後都承載了幾十億年的歷史。

人類文明存在的目的就是探索這個世界,人類好比宇宙創造出的一面小鏡子,人類屬於宇宙,宇宙通過人類來了解自己。而了解人類所在的星球上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人類今天所在的世界是怎麼來的,人類本身是怎麼來的,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古生物,包括恐龍化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理論上看:

一、研究恐龍和地質學研究是分不開的

這一點可能是很多人誤解的一點,就是很多人以為恐龍研究是生物學領域的,其實並非如此,研究恐龍的主要是地質學領域。

恐龍屬於古生物學的一支,古生物學,雖然叫「生物學」,其實是地質學分支。國內研究古生物學的單位大家可以瞅瞅:

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之類的一系列院校。

古生物學學科評估結果

 

因此,研究恐龍的意義,就很大程度集中在了地學的價值上,比如,恐龍當時的地球氣候、環境如何?尤其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宏觀層面上有很重要的價值。其意義在於,揭示地質運動規律。

就像我們在物理學知道萬有引力定律等的呢,地質學上,也需要尋找地球的規律,地球的規律對於人類的存在是很關鍵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農場主假說:提出者是英國哲學家波蘭特·羅素,農場里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他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沒有食物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我們今天猜測恐龍滅絕是因為當年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這也是廣泛被接受的理論,不過,這個理論是否真實?那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畢竟也許我們僅僅是像火雞觀察到的那樣,根本不是如此。

事實,如果恐龍是小行星撞擊的,那其他幾次大滅絕呢?

 

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

3.65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

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大滅絕

這每一次大滅絕,都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滅絕了,甚至大部分物種也從地球上被抹掉了。

未來會不會有大滅絕?前面幾次也是因為小行星嗎?如果是,那下一顆小行星呢?

其實這些,都在研究古生物中去發現,恐龍滅絕也不例外。

也許小行星只是一個輔助,內在原因是地球本身呢。

現在學界提到的每天有超過80個物種滅絕,是否是第六次大滅絕?從宏觀演化角度,是否成立?

 

二、人類拯救人類

恐龍滅絕過程,發生了巨大的生態位替代。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宏觀的生態位,很難直接發生演替,往往是災變引發的。如果沒有恐龍滅絕,哺乳動物還能登上舞台?我看懸,至少從進化上,哺乳動物出現時間並不晚,事實上,在爬行類出現的時候,哺乳動物也差不多開始登上地球的舞台。然而一直被壓制著,直到恐龍這種巨無霸們消失了,哺乳動物才開始正式成為地球動物界的新主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的哺乳動物佔據主流,尤其是人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

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就是哺乳動物中,大部分規模都是和人類有關,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基本上和人類有關,牛、羊、豬、狗、貓等等,他們的規模遠遠超過了野生動物的規模。

如果地質上發生了巨變,那麼人類極其相關的動物對生態的需求如何?如何來適應新的生態?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

甚至包括溫室效應,到底值得我們多大的關注?

就比如今天的全球變暖,到底是人類活動因素導致的?還是本身地球處於一個變暖周期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歷史上比現在溫度高十幾度,二氧化碳是現在高10倍的時候都有。

作為當今地球的霸主,人類可以說進化到了非常成功地地步,那麼我們思考前任霸主的興亡史,也是順其自然的。

 

三、生態價值

同上面類似,一個龐大的族群,恐龍事實上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生態系統。

那個年代,爬行類可以說是上天入地無處不在,這種規模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來維持了數億年的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到底是什麼時候,這個系統開始出現了不穩定呢?

自然界強大的糾正能力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為何只有鳥類最後躲過了大滅絕?偶然還是必然。

如果存在某些規律,我們今天的人類是否也需要關注這些問題?(儘管人類已經很樸素的開始保護生態了)

其實做進化的一個重要一點就是要關注生物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性狀最後能夠形成,必然是和自然界互作的結果。從恐龍到現在的鳥類,這個進化逐步適應過程中,應對大自然,獲得更好的生存必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且生命的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止,我們可能不在意的一些地方,也許造成了一系列環境改變,進一步引發了對生命的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是當今的人類世,這是一個新概念,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和擴散中,就是代表了人類出現后對地球的巨大影響,而由此引發整個生物圈的變化。

就像書中說的樺尺蠖例子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陰。那裡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樺尺蠖,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長滿地衣的樹榦上.1850年,一些生物學家來這裡考察,發現大多數樺尺蠖成蟲的體色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這些深色的樺尺蠖是淺色樺尺蠖在自然條件下的變異類型。

100年以後,也就是1950年,曼徹斯特已經變成了一個工業城市。這裡工廠林立,煙霧瀰漫,工廠排出的煤煙殺死了地衣,結果使樹皮裸露並被熏成黑褐色。這時候,又有一些生物學家到這裡考察,使他們驚訝的是,這裡的深色樺尺蠖變成了常見類型,而淺色的樺尺蠖卻成了少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的地球,人類大範圍的改造,比如修路,水電站,航運,捕撈,還有污染排放等等,肯定會對自然界產生反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生態的改變,落到整個生物圈會是什麼樣的影響?

此外,其他的價值也有,比如,恐龍化石有經濟價值、收藏價值~以及人類的精神追求和探索,如果擱到古生物學上,還有能源的價值呢,我們今天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它們就是古生物的產物,煤,石油,天然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