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這輩子最不快樂的是四十五到五十五歲?根本原因是什麼

 

講的是一對夫妻本來生活很幸福,丈夫是外企的區域總裁,月收入5萬多,妻子很有教育理念,給孩子都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就這麼到了45歲,孩子還在讀高中,丈夫失業了,這個時候丈夫的父母又因為疾病,先後開始了漫長的治療經歷,大量的花銷洶湧的撲向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經濟形勢開始變得嚴峻,丈夫只好屈就在一家民企做經理,一個月一萬多,但是完全不夠一家人的開支。在他的母親因為白內障完全無法自理后,丈夫無奈也辭去了工作,因為經濟的問題,夫妻二人吵了無數次架,最終還是離婚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例子其實比較極端,但是非常讓人感慨。

有社會心理學家表示,在中國,45-55歲這十年是人們最不幸福的十年。

我在網路上搜集了一些資料,也向一些這個年齡段的人溝通了想法,發現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三個方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角色間衝突

什麼是角色間衝突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是孩子的父親,是妻子的丈夫,是同事的領導,是父母的孩子等等。我們能夠在人生前幾十年的時間充分的打磨這些角色,讓自己可以自由的切換。

但是到了45-55歲的階段,父母年紀逐漸衰老,孩子到了高考,這都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階段。工作又面臨退休將至的那種疲乏感,同事、兒子、父親等幾個角色突然就開始模糊與混亂了。

這種感受就會讓人們開始疲憊的應付,而這種疲憊就很可能給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帶來波動,越分析越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體的衰老

年輕人仗著身體的機能優勢,總是可以期待未來。熬夜、抽煙、喝酒,所有傷痛似乎都可以抗,所有損害身體的事都可以之後調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突然發現有一天自己沒有辦法像年輕人一樣去奔跑了。

那時的感受是無以言表的,就像是永遠的失去了追風的權力。

曾經的健步如飛在一點一點的成為越來越久遠的曾經,伴隨而來的,還有死亡的恐懼。

團體心理諮詢的大師歐文亞隆有一個著名的諮詢技巧,他建議患者在一張紙上畫一條線,想象這條線的一端代表他們的出生,另一端代表死亡,要求他們指出自己現在的位置,然後深深的思考一下。

很多人都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選擇讓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因為這個活動就是為了強化自己內心的模糊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傑克的一位存在主義取向的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死亡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讓你失去未來,而且也在於讓你失去過去。

多麼深刻的表達啊,用在今天我們探討的這個話題再合適不過了。

當你的身體機能開始退化和萎縮,你開始走向人生的下坡路。曾經你的目標是人生的頂點,現在就變成了死亡,你的遺忘和衰老在促使你丟失過去。

你對死亡的恐懼在促使你再也沒用雄心壯志去面對未來,當你同時清晰的感受過去與未來的消散,你真的不會幸福。

 

夢醒了

一直以來的我們都是在做夢的。因為我們充滿了期待,我們一直在盼望著奇迹,任何事情都是。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閱歷的增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我們最終是會發現沒有那麼多的奇迹,有的只是那99%的平凡。

這一刻那個鮮衣怒馬,一夜看遍長安花的少年就死在了心裡,活著的是世俗穩重的長者。

 

以上三條是條條戳心,似乎到了那個點,就是定向的終結。

可是這個世界上我們還有意識,還有主觀能動性,我們還有的東西數不勝數,只是需要換一個視角而已。

人生下來不就是一直在尋找存在感嗎?不是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義嗎?

當你45歲時,你所面臨的不就是父母年老后的拐杖,孩子未來的燈塔。一個是人生末尾的依賴,一個是人生啟航的方向,最重要的還有夫妻雙方的守望。

這些都是你存在著並且有意義的證明啊,終其一生不是都在尋找的嗎?

 

身體的衰老伴隨的是知識與閱歷的積累,也許無法再奔跑,但是這些寶貴的積累可以讓你在任何領域的涉足都是一路絕塵。

那年少輕狂的夢想是破滅了,可隨之而來的是對這個真實世界更加理性的認知。

我們是希望自己能夠創造奇迹的,而不是期待著,只有對這個世界更多的理解和認識,這才能讓概率有著質的增長。

言之於此,各自為思,人生的45-55是精疲力竭的十年,也是腳踏真實的十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世界開始依賴你,你開始證明你的意義。

誰都不容易,看著人生中好的一面,前進的動力要比理由更重要。歲月的變遷應該能讓你輕鬆的明白我的意思,你看,這就是好事兒。

- The End -

作者 | 莫沉樓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