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讓現代人折服!古代沒有金屬探測儀,那用什麼來勘察銅礦?「尋找方法曝光」:一點都不輸現代設備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對於工具的使用,是早期人類邁向智能化的代表,其中對於工具的使用不斷升級,逐漸成熟,甚至開始製作工具,而在製造工具中,漸漸發現銅等金屬物質的存在,不僅是征服金屬物質,需要更好的工具,同時也可以用來製造更好的工具。

中國的古代人民在經過不斷的嘗試和使用中,慢慢發明和掌握冶金技術,人類文明也從鐵器時代邁入青銅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文明發展也得到大力發展。那麼,在沒有金屬探測儀的情況下,古代人民是怎麼發現礦區所在,又是怎麼進行開採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可以很好的使用並製作青銅器,也就說明在商朝之前,中國古代人民就已經發現了銅物質的存在,當時所可以依靠的就是一代代靠經驗積累,把握規律來得到尋找礦區規律,後來在政權出現後,開始設置專業官員,從而相關專業知識得到更好發展和傳承。

而關於採礦內容的記載,在中國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是距離今天大致2650年前的《管子·地數篇》,該書就記載了,在商朝之前3000多年前,黃帝和大臣伯高的對話:「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


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在黃帝時期,已經對各類礦區的分佈規律,進行非常好的梳理,並且在論述上非常具備科學性,在沒有地質儀器的古代時期,是非常讓人讚歎的前人智慧。

在小說《鬼吹燈》中,提到「摸金校尉」等盜墓者,提到這些人會「分金定穴」術,其實就是對地質學的特殊應用,通過辨別山水地形的分佈,來了解地下古墓的位置,而除了這些盜墓者之外,其實普通的採礦工作,也是依靠人的經驗來辨別,通過不斷地實踐去確定。


所以在唐代的詩人楊筠松的《撼龍經》就提到:「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當然,歷史的進程中,隨著歷代王朝的建立,生產力不斷發展,許多專業書籍也開始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都有對各種金屬物質的描寫,特別是集大成的《天工開物》更是細分門類,幾乎把所有金屬物質完成了梳理。


而在尋找礦區的多種辦法中,有一種較為特殊,就是通過地面上的植物。但凡地面上長著藍色或是紫色的奇特植物,多半是銅礦的所在地。


銅的物質影響了這款植物的生長,間接生成規律,一些聰慧的古人就將這個特點記錄下來,經過多方嘗試,果然是如此,這種植物也得名叫銅草花。古人出發尋找銅礦的時候,就以尋找這種植物作為目標。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找起銅來卻精準無比,一點都不輸現代設備。


而確定你找到的礦是否「貨真價實」,還需要做一些提煉才知道,在古代最常用的方式是用淘采法,出自《天工開物》所提到的: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以及溜槽法。


然後在正式開挖時,在唐宋時期會使用房柱法,來支持礦洞,防止塌陷,後續朝代均繼續採用,由此可知道,古代的採礦工作十分全面和發達,毫不遜色當下的我們。在各種現代化儀器缺乏的情況下,古人所展示出來的智慧,著實讓現代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