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說什麼都聽不進?看芬蘭心理學家用五指規則輕鬆搞定

引子 一位焦慮媽媽的煩惱

周女士的孩子亮亮剛滿4歲,升入了幼兒園中班。

周女士本以為孩子長大了,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自己在育兒時也會輕鬆一些,可事實卻讓她非常失望。

最近亮亮越來越有「個性」,總喜歡和媽媽對著干,媽媽讓他做什麼,他常常當作聽不見,讓周女士十分煩惱。

下午周女士把亮亮從幼兒園接回來,讓他自己在玩具房裡玩一會兒,自己忙著做飯、收拾屋子。

等到晚飯做好的時候,周女士喊亮亮出來吃飯,亮亮卻一直抱著心愛的機器人不肯放手,非要周女士連催帶拉,才能把他帶到飯桌前……

吃飯的時候,亮亮總是不夠專心,他東看看、西望望,用小勺擺弄著媽媽夾給他的蔬菜,有時又玩耍起了落在桌面上的飯粒……

看見亮亮磨蹭的樣子,周女士有些急躁,忍不住批評起來:「你就不能專心吃飯嗎?」「吃完飯再玩,行不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亮亮答應了一聲,吃了兩口飯,又開始玩耍起來……

周女士實在看不下去了,只好搶過小勺,一邊埋怨著,一邊親自給亮亮喂飯……

 

15822638291595.jpg

 

類似這樣的事情一晚上不知會出現多少次,等到亮亮終於躺在床上睡著后,周女士總會有一種精疲力盡的感覺。

她不知道亮亮為什麼會這麼「難帶」,不管自己怎麼嚴肅的批評、怎麼不厭其煩的嘮叨,亮亮的小耳朵就像是一對「擺設」一般,無論什麼都聽不進去。

周女士覺得十分頭痛,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亮亮「聽話」。

 

15822638401506.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聽不見媽媽的話,是因為開啟了「自動忽視模式」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聽若未聞」,無論爸爸媽媽怎樣說,孩子就是我行我素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凱文·黎曼把這種情況稱為「自動忽視」,他告訴爸爸媽媽們:

「你說的越多,孩子就越會當成耳旁風。這是因為你在要求孩子做某事後,沒有採取後續動作,所以孩子會覺得不尊重父母、不聽從指令也沒有什麼不對。」

比如像周女士這樣的焦慮媽媽,會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你應該做某事了」,但如果只有乾巴巴的提醒,卻不讓孩子意識到「不聽從指令」的後果,孩子就會藐視媽媽的指令,並會以消極敷衍的態度作為回應。

 

15822638425905.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情況在3~5歲的兒童身上往往會表現得特別明顯,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了心理學上的「第一逆反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喜歡用「我」、「我的」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不喜歡接受大人的干涉。

此時爸爸媽媽想要對他們講道理,他們更是不願意聽從,有時聽見了也會故意不去理會。

他們的沉默更像是一種對爸媽的「無聲抗議」,如果沒能得到爸媽正確的引導,這種「自動忽視」的情況就會越來越頻繁,並會養成習慣,讓爸媽感覺束手無策。

 

15822638432691.jpg

 

想破解「自動忽視模式」,讓芬蘭心理學家來幫忙

那麼,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破解這種「自動忽視模式」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面我將推薦芬蘭心理學家本·富爾曼首創的「五指規則」,可以幫你解決孩子「聽若未聞」、「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讓你能夠輕鬆地贏得孩子真心的合作。

本·富爾曼是芬蘭國家電視台心理節目知名主持人、註冊心理治療師和培訓師,也是在芬蘭家喻戶曉的焦點解決大師。

為了解決親子問題和家庭問題,他創設了「兒童技能教養法」,為無數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幫助,也讓他成為了我們最好的育兒榜樣。

 

15822638455294.jpg

 

他曾經在35個國家開辦工作坊和巡迴演講,著作譯本更是遍及全世界。我要介紹的「五指規則」便出自他的新作《孩子,請把你的耳朵轉過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指規則」是一種非常簡便且十分實用的辦法,它不需要我們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知識,只要伸出自己的右手,給五隻手指各起一個名字,再比照著手指去發揮相應的溝通作用,就能夠讓孩子把小耳朵「準備好」,願意接收我們給出的指令,並能夠心甘情願地按照我們鎖說的去做。

 

15822638465585.jpg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五指規則」吧:

1.大拇指(聯結指 Connect)

大拇指被富爾曼稱為「聯結指」,顧名思義,它的作用就是幫助爸爸媽媽和孩子建立「聯結」,使孩子能夠聽到爸媽要說的話。

「聯結」是親子溝通能夠順利進行的第一步,缺少必要的「聯結」,爸爸媽媽再苦口婆心地教育、引導,最後的結果都會等同於零。

因此,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聯結」:

目光聯結:

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面向孩子,蹲下身子,用雙眼凝視著孩子的眼睛,讓孩子將注意力從玩具、動畫片上轉移到我們的臉上。

體感聯結:

在孩子不夠專註的時候,不妨伸手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是摟住他的肩膀,將他拉到我們的面前(注意動作不可過於粗暴)。

情緒聯結:

在指出孩子問題的時候可以使用嚴肅的表情、簡潔有力的語言;在給予表揚的時候可以使用微笑的表情、輕鬆愉快的語言,這樣可以讓孩子受到情緒的感染,能夠從情緒上做好聯結。

 

15822638473710.jpg

 

2.食指(請求指 Request)

食指被富爾曼稱為「請求指」,它的作用是在做好「聯結」之後,儘可能清楚地告訴孩子我們究竟想讓他們做到什麼。

有的爸爸媽媽常常抱怨孩子忽視自己的指令,可問題並不一定總是出在孩子身上。

爸爸媽媽的指令不夠清晰、不夠明確,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去做。次數多了,孩子也很容易進入「自動忽視模式」。

比如一位媽媽經常對孩子這樣抱怨道:「這都幾點了?你怎麼還在玩玩具?你能自覺點去洗漱嗎?現在不上床,明天早上能按時起來嗎?真搞不懂你為什麼總得讓人催著,你媽媽我都累了一天了,你能讓媽媽省點心嗎……」

 

1582263850365.jpg

 

 

媽媽長篇大論地說了一通,其實只不過想讓孩子「停止玩玩具、儘快去洗漱」,可是這一通絮叨下來,孩子不但抓不住重點,還會覺得媽媽很啰嗦、很煩

久而久之,孩子一聽見媽媽的嘮叨就會馬上開啟「自動忽視模式」,讓媽媽覺得無可奈何。

所以,想要破解自動忽視模式,我們還需要及時反省平時的溝通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用最簡練、最清晰、最準確的語言描述一個請求,而不是用一堆意義不明、意圖混亂的話語去擾亂孩子的認知。

 

15822638525614.jpg

 

3.中指(解釋指 Justify)

中指被稱為「解釋指」,是提醒我們對孩子不要總是提要求卻從不做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是對於那些處於「第一逆反期」的孩子來說,我們就更是要注意讓孩子理解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要求,這樣孩子才不會過於抗拒,而是會樂於按照我們的指令去做。

比如想要讓孩子早點睡覺,我們在發出指令之後,如果孩子有疑問或是不願聽從,我們可以給予簡單的解釋,當然這個理由不能是孩子理解不了的大道理,而是孩子能夠一聽就懂也能夠認可的原因

所以我們不妨這樣對孩子說:「如果早早睡覺,明天就能按時起床,可以第一個到幼兒園,老師會表揚你,小朋友也會把你當成好榜樣哦。」

上幼兒園的孩子對於老師和同伴的意見一般是非常看重的,他們會接受我們的「解釋」,也就會乖乖上床睡覺,而不會故意拖延、搗亂了。

 

15822638547989.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無名指(鼓勵指 Encourage)

無名指被稱為「鼓勵指」,它的作用是提醒我們用鼓勵來激發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更加願意執行我們的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之所以提出是「鼓勵」而不是「表揚」,是因為表揚主要針對結果,而鼓勵針對的是過程。

美國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認為,只表揚結果,如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聰明!」,會讓孩子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天賦才是成功的關鍵,而且孩子還會對獲得認可「上癮」,表現為只喜歡聽好聽的誇獎話,不能接受任何批評;遇到挫折時孩子的抗挫力也會逐漸下降,有時為了避免遭遇挫折,孩子會主動尋求難度較低的任務,對難度高的任務則會表現出逃避態度

相反,若是多對「過程」進行鼓勵,如對孩子說:「你在……的時候非常努力,我相信這次你也能夠做到」,「雖然……很不容易,但是你一定能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類鼓勵的話語能夠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並能夠讓孩子產生出更多的積極性,願意按照我們的指令去做,而且在完成任務之後,他們還能獲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可謂一舉兩得。

 

15822638557416.jpg

 

5.小指(合約指 Deal)

最後,我們來看「合約指」小指的作用,它在提醒我們要和孩子做好「約定」,使孩子能夠將好的做法固定下來,這樣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況時,孩子會遵守約定,我們也不必再費心去提醒孩子了。

比如我們想讓孩子把玩具房收拾乾淨,經過上述四步后,孩子已經接受了指令、成功完成了任務,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鼓勵,之後與孩子約定:「以後每天玩完玩具后,都這麼做,好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激發孩子的自覺性,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自己來提出約定,比如我們可以變換為這樣的說法:「玩具房被你收拾得真乾淨,你真是太能幹了!可是我擔心玩具房很快又會變得亂七八糟,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此時孩子很可能會自豪地挺起小胸脯說:「不會變亂的!因為我不會再把玩具到處亂丟,而且我玩完后還會把玩具都收好!」

此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來個擊掌,或與孩子「拉鉤」,再用大拇指「蓋個章」,並用讚許的語氣對孩子說:「太好了,咱們這就說定了!可別忘記了哦。」

 

15822638582416.jpg

 

怎麼樣?這就是富爾曼的「五指規則」,你學會了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不想再徒勞地一遍一遍提醒、嘮叨孩子,就不妨試試這個辦法。

你可以讓五根手指來提醒你做好「聯結」、「請求」、「解釋」、「鼓勵」、「合約」的五大步驟,讓孩子逐漸關閉「自動忽視模式」,願意對我們敞開心房,而親子溝通也不再會是一件讓人煩惱和焦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