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英軍被7萬日軍俘虜,馬來亞戰役中,堂堂日不落帝國輸在哪?

1941年12月到1942年6月是日軍在二戰中最為瘋狂的一段時期,當時日本海軍剛剛襲擊美軍在太平洋的艦隊后,開始對南亞地區進行全面進攻,當時由山下奉文率領的第5師團、第18師團和近衛師組成了一支7萬多人集團軍,這便是日軍第25集團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軍第25集團軍這支部隊可以說日軍當時最強陸軍精銳的代表,特別是日軍第2近衛師團(1943年正式公布的編號)可以說是日軍版本黨衛師團。

另外在日軍第25集團軍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日軍臨時在台灣組建的第3戰車戰鬥群,有200輛95式坦克和97改坦克。當時英國在馬來西亞半島上雖然沒有一輛坦克,但也不是無險可守,至少40毫米反坦克炮,也可以死撐一陣,但是結果證明是印度澳大利亞和英軍部隊都不能有效組織反擊阻止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41年珍珠港事件1天後,12月8日日本人就發動了馬來亞戰役,以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橡膠、錫等,用以應付自身的戰爭需要,同時攻克英國人東方殖民統治的中心——新加坡。

後世有著「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統領第25集團軍進攻馬來亞和新加坡。日軍配備了200餘輛坦克,迅即展開猛烈的裝甲攻勢,僅歷時一個月就橫掃大半個馬來半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瘦死駱駝比馬大,從來沒與大英帝國有過交鋒記錄的日軍,對多年來的世界老大依然是心存忌憚。在策劃馬來亞戰役時,大本營悲觀地估計,完全登陸成功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因此,甚至有人為首批登陸的日軍官兵擬定了一套一旦被英國艦隊切斷退路時就地自找生路的計劃。

計劃者荒唐地提出,讓登陸部隊自帶糧食種子,以便在長期被圍困時能夠開墾「南泥灣」,自力更生地活下去。但是這個蹩腳的計劃最終還是被放棄了,因為這會極大影響參戰官兵的士氣。相比於英軍的過分輕敵,這日軍還真有點妄自菲薄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41年12月8日,馬來亞戰役正式打響!

其中針對馬來方向,日軍採取陸海並進的方式,已進佔法屬殖民地的日本近衛師團從陸路入侵泰國,沿克拉地峽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將指揮的第5和第18師團,在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南遣馬來艦隊掩護下,在哥打巴魯(馬來亞)、北大年(泰國)和宋卡(泰國)登陸。

在馬來亞-新加坡戰役中,日軍兵力僅7萬人,配備150餘輛坦克和370架飛機,從數量上看,屬於「以少打多」。遺憾的是,英軍的糟糕表現讓日本的冒險獲得了成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42年1月11日,日軍未遇抵抗即佔領重鎮吉隆坡,5萬英軍當了俘虜。1943年1月27日,阿瑟·帕西瓦爾接到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聯合司令部司令韋維爾的批准,命令部隊越過柔佛海峽撤退到新加坡。

山下奉文以傷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里,直至佔領新加坡。英軍死亡7500人,受傷1萬人,但是投降的軍人卻是13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日軍以大約8個星期的時間成功佔領了馬來半島跟新加坡,負責指揮日軍的陸軍中將山下奉文還因此出色戰績被昵稱為「馬來之虎」。

 

那麼,日不落帝國為何會輸掉這場戰爭?

英國之所以輸給日本,其主要原因就是馬來戰役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日本在這場戰爭中佔有絕對的優勢。馬來戰役爆發前,英國正處於二戰中最艱難的時候。由於法國的戰敗,英國人不得不單獨對抗德國和義大利。

德國是當時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義大利實力也不弱,英國以一己之力對抗兩大強國實在吃不消,能撐住已經不錯了。為了對付德國人,英國把各地的主力抽調一空,全部投入到了歐洲和北非戰場。當時留在東南亞的只有一些維持秩序的殖民部隊。

 

馬來亞當地的殖民部隊雖然高達9萬,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

除了澳大利亞軍隊有些戰鬥力,其他的簡直就是湊數的,比如來自印度和馬來亞的士兵。這些部隊不僅戰鬥力差,而且裝備也不行,沒有什麼重武器,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等裝甲單位,飛機也多是些過時的老舊機型。

他們被分散的部署在馬來亞各地,由一位儒雅卻不夠善戰的帕西瓦爾將軍領導。帕西瓦爾並沒有非常出色的戰鬥指揮能力,確切的說他只是一名治安官員,一個非常善於治理地方的官員。其實,正是因為帕西瓦爾缺乏軍事才能,所以才被安置到馬來亞這塊安逸的地方。

 

可以說,馬來亞戰役前,英國人根本沒有什麼準備,英國人也不具備和日本打一場全面、頑強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