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為什麼有槍也打不過洋人?看看英國戰地記者的「可笑」記錄

在我們很多的人印象之中,清朝末期的軍隊在反抗洋人的軍隊的時候,基本上是騎著大馬,拿著長矛和大刀沖向洋人的軍隊,而洋人則會端著槍,抬著炮,等著大清的軍隊進攻,然後從容不迫的進行射擊,將清軍一片一片的消滅掉,那時,在筆者小時候,看到這樣的畫面時,在心裡總是會想:為什麼清軍一點腦子也沒有,明明知道洋槍洋炮有多厲害,還這樣的往前沖,根本就不可會打贏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長大之後,對於那段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我發現,其實當年的清朝軍隊並不是完全的像影視劇中所拍的那樣,並不是只依靠大刀和長矛與洋人作戰,在當年的清軍之中,也是有相當數量的槍支火炮的普及率了,而且到了後期,這個數字一下在變大,基本上,大刀和長矛也被淘汰的差不多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可能會有人要問了,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清軍有了槍炮,也還是打不過洋人的軍隊呢,而且還經常是讓少數的洋人打得找不找北?

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主要與清朝的落後和無能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的軍隊之中,士兵雖然有武器,但是戰鬥的信念卻少得可憐,說句直白一點的話,士兵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為誰打仗,有什麼意義,在這樣的心理之下,就算是手裡拿著比較先進的武器,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改變,同樣會打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因為種種的原因,清軍的訓練系統也有很大的問題,這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士兵即使是拿著槍作戰之時,那命中率也是低得嚇人,甚至有的士兵在交戰之中,還會出現向天放槍的奇葩情況。那麼,當年清軍的命中率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舉一個比較直觀一些的例子,那是在1917年,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因為張勳帶領自己的辮子軍復辟,所以,遭到了北洋軍的反對和進攻,當時北洋軍的反覆辟的軍隊進攻張勳公館之時,一位英國的記者名叫莫理循,他在戰鬥之後,寫下一篇戰地新聞,而大致的意思是,北洋軍隊的槍看起來都是向天上放的,只見他們的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數萬發子彈,看起來很煞有其事的樣子,當時的兩地距離約150碼(約137米),在這樣的一個距離之中,中間還隔著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洋軍開始進攻,接下來的一幕,令這位英國記者大開眼界,因為他看到在如雨點的子彈之中,居然沒有一發子彈也打著位於交戰之中的那堵城牆,在這樣的密度和射擊距離之中,這簡單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但他確確實實的發生了,這位記者在記錄里還調侃似的建議清軍不如改用弓箭,因為那樣的話,還能節省下不少的子彈錢,也比這樣的浪費強很多。

確實,這樣的戰場記錄在今天的我們的眼裡看來,應該是比較的可笑的,不過,這也從另外一面暴露出了清軍的作戰素質有多少的低下,這樣的軍隊,對戰萬里遠征的列強軍隊時,被打敗,似乎也就不是一件太過於的奇怪的事了吧。